“医教争鸣”第三期直播回顾|PBL系列收官之作,探讨PBL的教育学意义

2023-09-25 浏览次数:35

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初明老师主持。
此次活动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因此讨论形式与以往不同。


图片

初步研讨环节
首先我们将进行初步的研讨,邀请了: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向阳老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曾静老师
汕头大学医学院林常敏老师
浙江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夏强老师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初明老师

几位嘉宾提出目前PBL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瓶颈问题,以及初步的个人观点:

图片
图片

阳老师

1、对PBL理念的理解不深刻,模仿容易形似神不似;

2、缺乏共同探索的精神,需要加强互相探讨与观摩提升。

曾静老师教师及学生对PBL的接受度、认可度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认识到为什么要做PBL改革的深刻意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常敏老师

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提升需要时间、需要不断的带教和练习;

2、领导参与培训是推动改革很重要的一步;

3、PBL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教学与学习理念。

夏强老师

1、理念没有把握,匆忙上马很容易走形;

2、学生在进行PBL讨论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好资料搜集与临床思维的培养?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期活动的主讲人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陈向明教授,陈教授是我国课程教学法专家,是国内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论、质性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引领者,本次活动陈教授从课程教学论的角度出发,为PBL做进一步的讲解和剖析。
陈教授从五个方面为我们讲解基于问题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教育学意义1.从PBL的定义看其知识观,2.从PBL的目标看其学习观,3.从PBL的工具看其教学观,4.从PBL的教师角色看其教师观,5.从PBL面临的挑战看其教育观,就这五个主题内容陈教授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理论内涵到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我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PBL是抽象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是社会建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仅是技能获得,更是身份和意义的建构。
陈教授还提出了“弱教学”理念,强调教学的本质人影响人的过程,教师自身应当成为一个好的探究者与问题解决者,才能促进学生探究与学习能力提升。陈教授倡导要让学生进行参与式的学习,强调平等参与、交流合作,教师要推动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所有阶段与认知的冲突,提供可类推的案例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转化式学习。最后,陈教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回应了部分参会者对PBL提出的问题。


图片

深入研讨与交流
线上各位老师在陈教授演讲过后提出问题并由各位PBL领域专家进行解答。陈教授的精彩演讲引发了各位嘉宾对临床学教学的反思,针对陈教授演讲的内容各位PBL领域专家畅所欲言、分享收获。1

Q1


1、是否能称PBL是一种教学方法?

图片
图片

林常敏老师据统计,在中国一千余篇与PBL相关的文章中,有95%的文章叫PBL教学法。说明它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这里姑且称它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可以的。之所以不称它为教学法,是因为称为教学法的老师会倾向于这样去讲授。这里只是为了澄清理念上的问题。

陈向明老师:从理念到策略、方法、活动和工具是配套贯通的。它有基本程序,没有理念不知道如何去用。使用的时候,有具体的方法、程序。所以,叫它教学方法、教学活动都是没有问题的。 

图片
图片

Q2


2、教案撰写应偏情景化还是病例化?

图片
图片

低年级偏情景化,高年级偏病例化。由于低年级接触临床的机会少,所以教案撰写时应尽可能情景化。人文精神、行为习惯养成后,临床思维的培养变得更为重要,所以高年级教案撰写应更倾向于病例化。但是,低年级案例即使情景化,也应结合教学目标,适当的插入情景,而不是无止境的外延。不为情景而情景,但也不能为了培养医生而完全的病例化

Q3


3、PBL教学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如何推广? 

图片

推广并不是难点,可以从传统教学中抽出几个学时来进行推广。难点是学生学习理念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点一:学生如何从基础阶段灌输式的学习转变到讨论式的学习。需要先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所以可以先开设PBL体验课,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理念; 难点二: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可能更倾向于大班授课,老师的转变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Q4


4、如何评估PBL教学?

图片
图片

评估PBL教学难度比较大。可以做一些量规,课前与学生商议要达成的目标、等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或参照布鲁姆的理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反思、评价达成不同的学习效果,进而进行评估。PBL比较适合做理解,因为理解有歧义,可以找一些有歧义的问题来干扰学生,进而让学生逐渐澄清。 


到此,本期“医教争鸣”—PBL系列研讨活动圆满结束。本期是PBL系列研讨活动最后一期,敬请各位嘉宾、老师继续关注下个月“医教争鸣”新主题系列的研讨。

                                   转自——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