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程

质量工程

2023年度医学教育领域八大进展

2024-01-18 浏览次数:10

在过去的一年中,医学教育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本文对2023年度重大进展进行简要总结,希望能促进医学教育学科进一步发展。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发布

为保障医学专业教育标准的科学合理性,更好地推进新一轮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自2021年正式开展《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的文稿修订工作,并在第二年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的撰写,经委员会2022年度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批准正式发布。《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条目由原来的113条基本标准和80条发展标准调整为117条基本标准和76条发展标准。同时为增加可读性,该文件对注释内容增加了数字索引的部分,共86条。

   医药类高等教育共83个项目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立于1989年,每4年评选一次,是衡量中国大学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2023年7月2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师〔2023〕4号),经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已经公示并完成异议处理,共计1998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医药类获奖项目中,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46项;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项目一等奖3项,二等奖27项,彰显了医药类高等教育改革的良好成效。

  《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对医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2023年2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由总体要求和三大具体要求组成,其中总体要求在工作原则中指出要“突出优势特色。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在工作目标中特别提到了到2025年“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及“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成一批专业特色学院,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在“改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建设工作”这一具体要求中指出要“加强新医科建设”。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落实“大健康”理念,加快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学科专业体系。主动适应医学新发展、健康产业新发展,布局建设智能医学、互联网医疗、医疗器械等领域紧缺专业。瞄准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大力推进医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医学+X”“X+医学”等新兴学科专业。此外,各高校还要推动文科间、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交叉融合;精准推动基础医学(含药学)学科专业建设,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8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

  《全国公共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山西宣言》发布

2023年7月,来自教育部、国家疾控局及全国100余所高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公共卫生相关机构的近500名公共卫生领域专家齐聚山西并州,发表了《全国公共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山西宣言》。

宣言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教育强国目标、健康中国战略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实现,都需要深入落实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目标要求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积极探索高校公共卫生学院与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径,实现高质量公共卫生教育发展。要锚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以新理念指导公共卫生教育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公共卫生教育改革,以新内涵强化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以新融合统领公共卫生教育创新。

  《关于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的通知》推动乡村医生队伍优化

2023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的通知》。“十四五”期间在部分省份实施专项计划,由各省份专项招聘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注册为乡村医生到村卫生室服务,并加大激励和保障力度,引导大学生乡村医生服务农村、扎根农村。

文件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实施专项计划的重要意义,明确专项计划实施范围和实施对象,做好大学生乡村医生招聘组织工作,优化大学生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和管理,支持乡镇卫生院公开招聘符合条件的优秀大学生乡村医生,拓宽大学生乡村医生职业发展空间,完善大学生乡村医生激励措施,切实做好专项计划组织实施。

   625门医学类课程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教育部于2023年5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认定5750门课程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共有625门医学类课程,占总课程门数的10.9%。其中医学类线上一流课程119门,医学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64门,医学类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13门,医学类线下一流课程207门,医学类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2门,彰显了医学课程在传统的线下课程以及线上、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多维度的积极改革和实践,对于提高医学院校课程质量、推动课堂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首设“新医科”赛道

2022年10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下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式启动,按照“四新”建设、基础课程、课程思政等领域分组,首次设置了“新医科组”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赛道。

2023年8月,全国现场赛在浙江大学举办,新医科赛道共有66个教师(团队)进入全国赛网评,33个教师(团队)进入全国赛现场评审,最终产生10个一等奖项,23个二等奖项和33个三等奖项。其中现场赛正高组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副高组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中级及以下组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展示了医学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

   北京协和医学院首批多学科背景临床医学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学生毕业

为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精神,推进医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北京协和医学院先行先试,于2018年启动了临床医学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项目(以下简称“4+4”试点班)。自项目启动以来,已录取148名来自境内外39所一流大学,具有理学、工学、经济学、农学、文学等学科背景的学生。2023年6月,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全部获得博士学位,全部就职于三级甲等医院,为探索形成符合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多学科背景”“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路径及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与启示。

转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41期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