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综合新闻

【致敬吾师】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一个与学校同龄的育人故事

2024-09-21 浏览次数:10

金风送爽,丹枫迎秋。9月8日上午,安徽医科大学校园内洋溢着浓浓节日气氛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召开表彰大会向全体教师致以节日祝福和崇高敬意并对获评2023-2024学年“先进集体”10个单位进行表彰,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作为一个与学校同龄的教研室,光荣入选。

“在前辈们优良教风熏陶下,教研室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融合理论与实践,贯通基础与临床,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养全面、创新能力优异的医学高等人才。”谈起育人目标,教研室负责人陶文娟如是说。

1926年,安徽医科大学前身——东南医科大学建立之初,生理学教研室即同步成立,至今已有98年的历史,在这长达近百年的学科发展历程中,教研室全体教师团结一心、不懈努力,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接力传承 前辈精神引领航向

百年历史进程中,生理学教研室一大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在时间的长流里前赴后继、栉风沐雨,一棒接一棒地传承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汇聚成安医大人的教育缩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校之初,学校聘请黄种强、蔡适存等为生理学教授,自此开启了我校生理学科的发展史。

1949年,生理学教室随校内迁安徽怀远,由吕运明教授负责,吴淑芝任助教,江智俊任实验员。

1952年,生理教研组随学校再迁合肥,落户在东南西北楼中的北楼。教研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955年,第一篇文章“麻醉剂(巴比妥类)对盐酸引起胸腺分泌的影响”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生理学报》上。

1963年, 教研组主任徐光尧获评安徽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教研组获评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1985年,毕业留校的马如纯教授从国外进修回国,创立了学生电生理实验室和细胞电生理实验室,并获得了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教研组成为首批研究生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同年,教研室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部前身)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5年,马如纯教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次年孔德虎教授遴选为安徽省首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2007年,王烈成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次年,《生理学》课程获评省级精品课程。

2010年,张景行教授获得全国学会(中国睡眠研究会)终身成就奖。

2022年,陶文娟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我校首篇通讯作者研究论文,并入选该年度中国神经科学重大进展。

在生理学学科发展史上,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项项耀眼的成绩串联起了生理学科百年的光辉历程,成为全体教职员工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没有师资,他们不仅自己身兼数职,还动员熟识的青年教师来校任教。没有教材,他们手写15万字的讲义辅助教学。没有教具,他们就自行设计、改造各种实验仪器和零部件,节约资金的同时还简单实用。青年教师看不懂外文材料,他们就利用课余时间,免费开设辅导班,手把手教学。有的老师18岁担任教辅,退休后还经常来教研室,兢兢业业奉献了六十几年。还有老师甚至在身体偏瘫后,依然致力于科教事业,坚持培养研究生,撰写专著。他们不仅身体力行“弘毅担当、精医报国、康民济世”的安医精神,也将这种红色的基因根植在每个安医人的心中,历久弥新。

2024年,学科发展的接力棒传递到现任生理学教研室主任陶文娟的手上,在谈及老一辈教师对生理学教研室青年教师的影响时,陶文娟感慨颇深,“前辈们无私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心上,还体现在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的坚韧不拔、执着追求上,这种精神一直激励和鞭策着全体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师德品行,以更好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上好每一堂课 关心每一个学生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涉及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各个层面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是医学教育的基石,在衔接《病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以及临床医学课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多年来,作为省级教学团队,他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临床医学的衔接和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临床现象和疾病机制。近年来,教研室承担了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继续教育学生的《生理学》《机能学实验》《麻醉生理学》《睡眠医学》等多门课程,平均年教学量约5000学时,人均年课时量约为300学时。

教学任务繁重,但老师们教学的热情却丝毫不减。进修学习、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竞赛,案例教学、混合教学、翻转课堂、雨课堂……一次次思想碰撞、一年年改革创新,只为上好每一次堂课。每堂课四五十分钟,但是老师们付出的时间却是四五个小时,甚至更多。从徐光尧座无虚席的课堂,到孔德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再到学生想获得范一菲的课表以便前去“蹭课”的求助,教育的意义在师生一次又一次的双向奔赴中愈发清晰。

“当年我第一次考研失利,心灰意冷,是生理学教研室的沈兵老师找我谈心,给我讲基础医学研究的意义,鼓励我再试一次,最终我才如愿考上了沈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并顺利转博。”曾获校级“十佳研究生”“十佳学术新星”等荣誉称号省优秀毕业生柏素文,现在已经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在站博士后,回忆过往,他表达了对老师的无限感激。“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对电脑知识比较匮乏,是我的导师钟明奎老师耐心指导我使用PPT,一步步指导我成长。”生理学教研室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浓厚的科研氛围,让研究生余孝海毕业后决定留校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奉献力量。

目前,生理学教研室共有教师18人,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11人,讲师2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领军人才1人、校级十佳教师1人、校级优秀教师5人,已形成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是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专业精湛、乐教善教的教职工队伍。

学练结合 第一次拿到全国第一

2024年6月1日至2日,第九届中国生理学知识竞赛在江苏盐城举办。经激烈角逐,我校学生斩获个人笔试特等奖和团体口试一等奖,笔试平均分名列全国第一。

全国生理学竞赛是一个全英文形式的比赛,从笔试到口试阶段均为英文答题。自2015年开始,生理学教研室组建学生队伍参与各校联盟的生理学知识竞赛,并将此竞赛作为锤炼教师学生队伍、展示教学成果的重要舞台。我校学子曾多次获得全国生理学竞赛特等奖、国际生理学竞赛亚军等优异成绩。

“我校本科生代表队在全国生理学竞赛中连年取得好成绩,这与学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当然也离不开学科教师长期的培训和指导。”陶文娟介绍了竞赛的准备流程。近年来,教研室形成了一套完成的选拔培训机制,从队员海选、随队培训、集中辅导到模拟比赛、实战演练、陪同参赛,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每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近几年,我校报名参加生理学竞赛集训的学生超过3000余人,光培训答疑的QQ群就有30多个。 指导老师不仅要负责专业知识的指导,有时候还需要照顾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起居。

在今年的全国生理学竞赛中,第一临床学院曹卓、第二临床医学院何问之两位同学分别以全国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斩获两个特等奖。面对荣誉,他们选择将这个奖项送给生理教研室的全体带教老师,是老师们的鼓励支持让他们走到了学科竞赛的最高峰,拥有了这次终生难忘的经历,比赛不仅让他们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更让他们坚定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

除了生理学竞赛,教研室的老师们还积极指导本科生参加其他科创项目,近年来指导的本科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5项、省级3项,“互联网+”项目获得全国铜奖4次、省金奖4次等,“挑战杯”全国三等奖1次,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

教研并重 第一次登上国际顶刊《科学》

2022年7月,一篇“听音乐能‘疗伤’科学家破解‘声音’减轻疼痛奥秘”新闻被中国青年报等各大媒体转载,并声称是破解了60年难题。

原来,是我校基础医学院陶文娟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智教授团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刘元渊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IF=63.714)联合发表题为《声音通过皮质丘脑回路产生镇痛效果(Sound induces analgesia through corticothalamic circuits)》的最新成果,不仅证实了“听音乐能疗伤”,还揭示了音乐缓解不同部分疼痛的精细神经机制。该工作入选2022年度中国神经科学重大进展,这也是我校首次以通讯作者单位在《科学》发表原创性成果。

“在多年的科研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做科研要乐在其中地不断创新和投入。另外科研是一个多学科、多背景的集体工作,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才能够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形成合力。”谈到做科研的关键因素,陶文娟分享道,“我们课题组长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张智教授课题组进行合作,这次的研究成果也是多学科多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除了陶文娟教授课题组,生理学教研室还分别与斯坦福大学、爱荷华大学、北得克萨斯州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多个课题组都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先后派遣多人进行合作研究。

为了帮助新进教师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教研室非常注重发挥高年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做好对年轻教师结对指导,鼓励参加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修和访学,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教研室还要求教师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效性。

近五年,生理学团队承担科技部“脑科学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20多项,累计发表SCI论文等60多篇。

“学医不仅是一份职业的选择,更是一份对生命的承诺和对社会的责任。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你会遭遇困难和挑战,但请保持你对医学的热爱和执着,让那份初心引领你走完这条路。”采访的最后,陶文娟代表教研室所有老师对医学生们深情寄语。

百年风雨兼程,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历程中,安医的校园在变,教学条件在变,但有一些东西却永远保留下来,并在一代代人的手中接力传承下去,在安医大这片热土上,开出更加绚丽夺目的花朵。新闻中心 公惠玲 学生记者 穆思琪